不同地區會有各自獨特的飲食文化,也有對應的飲食語言,像是日前一篇台灣人愛吃「Q」的外國報導就引起討論。作家陳淑華表示,「Q」來自閩南飲食,文字應寫作「?」,「就像是用臼搗米有黏性,閩南人即使滷肉『火君』或『炕』到爛,也要追求『?塊塊』的口感。」

玻璃設計

陳淑華花了4年時間搜羅閩客料理語言,也記錄廚房經歷不同時代的變化,「以前沒有瓦斯爐,用灶做菜,除了大灶,旁邊還能有衍生出不同變化的煮食方式,也因此有很多煮食動詞。未來人類可能只需要『按』或『轉』,操作烤箱或微波爐就可以了,以前各種煮食的文字和庶民歷史很可惜的就慢慢流失。」

小時候住在彰化的陳淑華,即使後來全家搬到台北居住,家中仍然保留部分彰化煮食的習俗,特別是不同的節氣,例如每到立夏,媽媽就會炒「瓠瓜麵」,說「又肥又白」象徵富貴。她對於台灣飲食文化的研究起源,正是來自於母親的家常菜。

噴砂玻璃陳淑華將母親的家常菜寫成前作《島嶼的餐桌》,「我從來都不特別覺得媽媽是很會煮的人,但她就跟每個家庭的媽媽做的菜一樣,其中都有故事。」後來她認識客家攝影師邱德雲,到苗栗時吃客家菜,又發現其中有許多獨特的煮食詞彙,忍不住困惑,閩南語也有這些特別的動詞嗎?

目前,固定鑲嵌式玻璃欄杆主要有兩種方式:
(1)組合鑲嵌槽式鑲嵌槽的外側槽板與構件是分離的,採用平推法安裝玻璃,玻璃安裝定位後壓上壓板,用螺釘將壓板嵌固,外側扣上扣板裝飾。
(2)混合鑲嵌槽式一般是豎梃用整體鑲嵌槽、橫梁用組合鑲嵌槽,安裝玻璃用左右投裝法,玻璃定位後將壓板用螺釘固定到橫梁桿件上,扣上扣板形成橫梁完整的鑲嵌槽,可從外側或內側安裝玻璃。

玻璃隔間陳淑華於是先回家問媽媽,發現其中大有玄機,「像是媽媽說冬至煮湯圓,要『浮』圓仔。或是燙青菜,不是『火君』或『炕』這種煮到軟爛的方式,而是『煠』過就好。」於是開始了新書《灶邊煮語》中的閩客料理動詞踏查計畫,先從老家彰化開始找人訪談,逐漸擴及到台南、屏東、雲林、台北等地。

陳淑華表示,「最好是找有一點年紀的長輩,問他們,小時候家裡煮什麼?過年煮什麼?女性有生小孩的話,再問坐月子吃什麼?通常就會勾起很多回憶,當他們描述這些食物的時候,就會聽到很多有趣的動詞。雕刻玻璃像是在宜蘭聽過老人家要『烞』肉(即為卜肉)給孫子吃,在屏東潮州發現當地煮肉圓要用隔水加熱,說『燖』肉圓,都是很有趣的庶民文化。」

不管是在哪個地區我們都能看到有一些有趣巧思的玻璃設計,舉例來說:飯店、學校、教堂、活動中心、辦公室、居家、體育館、健身房、咖啡廳、餐廳、旅遊景點等等,都會有一些特別玻璃的應用,比如飯店來說,可能在進門時就有旋轉門,而旋轉門的玻璃也會經過特殊設計,飯店旁邊大廳或展示區,也會利用兩側的玻璃來放大整個空間感,讓人感覺寬敞沒壓力,又或者是教堂裡,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禮拜堂周圍有許多窗戶,那些窗戶上也有許多玻璃設計的圖案圖騰,繪畫、壓花一些教會的圖樣,讓人更能專注虔誠的禮拜,我也會將一些玻璃應用在辦公室的隔板隔間上,讓空間在隔間上不至於被壓迫,但又有屬於自己的辦公空間,居家空間也是如此,每個玻璃的設計都是如此精心,而美到玻璃的用意跟材質也會因應需求而不同,有些是平面的,有些有顏色,有些會透光等等,多樣多種的玻璃,豐富裝飾著我們周遭的環境,將空間感放大,或是美麗的圖案可以欣賞,這些都可以使我們感受更放鬆更舒適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anansarahe 的頭像
    kanansarahe

    kanansarahe的部落格

    kanansarah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